top of page

電競業有無前景
有:
有「少年股神」之稱的投資者方新俠,兩年前聯同領隊李祖傑合辦電競隊「F-Soul Esports」,他對記者透露,要「養住」一支電競隊,每個月至少要支出20萬港元,方氏坦言這項投資至今仍處於虧蝕階段,是個「燒銀紙」的遊戲。然而,他卻不認同電競是一場泡沫:「那更像是一場賭博,就如賽馬,若不是冠軍便不會有人問津;一旦勝出,帶來的回報卻是十分可觀。」他以內地富二代王思聰為例,對方2011年起總共投資5億元人民幣到電競隊伍Invictus Gaming身上,該隊去年勇奪世界冠軍,為王氏進帳約50億元收入。方新俠續指:「投資電競隊,有很多不能控制的元素,例如選手的精神狀況、心理質素等,雖然可以透過訓練提升,但到了比賽現場,要成為冠軍,還得借助運氣。」
没有:
港府發展電競緩慢
內地、韓國,甚至台灣的電競水準也越見提升,是因為有政府相關政策扶持。反觀香港,2017年才舉辦了首屆「香港電競音樂節」,雖然去年財政預算案預留了1億港元助本港發展電競業及培訓人才,但要追上內地、韓國等十多年的發展差距,並非易事。港隊前電競亞運代表劉凱穎指出,香港沒有屬於自己的電競聯賽,像他這般達專業水準的選手,最初只能加盟內地或台灣的職業戰隊,變相令香港流失人才。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認為,若要追上差距,首先要解決港府的結構性問題:「電競業橫跨多個範疇,若以政策局來劃分功能,滿足不了電競發展的需要。例如,電競節由旅遊發展局推廣,規劃青少年身心發展的是教育局,掌管康樂場地的是民政事務局,負責精神健康的是食物及衛生局。若要發展電競,需要由司長級官員統領,各局之間要緊密配合才有望成事。但現時政策局之間缺乏溝通,局長只有5年任期,局限了長遠發展,香港電競業前景如何,仍是個問號。」
bottom of page